歷代葫蘆瓶在器型上是如何演變的?
葫蘆瓶是瓶式之一。小口,短頸,瓶體由兩截黏合而成,形如上小下大的束腰葫蘆,因形似葫蘆而得名。南宋龍泉窯創(chuàng )制,龍泉窯、景德鎮窯均有生產(chǎn)。自唐以來(lái),因其諧音“福祿”,為人們所喜愛(ài),遂成為傳統器型。明代嘉靖時(shí),因皇帝好黃老之道,此器尤為盛行并多有變化。這時(shí)除傳統器型外,出現了四方、六方、八方、上圓下方及扁腹等式,品種有青花、五彩、白釉、黃釉等,有的還在器底書(shū)“大吉”二字。由于上圓下方的造型蘊含有天圓地方之意,清康熙時(shí)這種品種成為外銷(xiāo)瓷品種之一。清代葫蘆瓶比明代的高大,并出現3節或4節式葫蘆瓶。雍正后,創(chuàng )制了一孔葫蘆瓶,其中飾對稱(chēng)如意綬帶耳的演化為“如意尊”。
名瓷精品 | 個(gè)性定制 | 陶瓷知識 | 瓷器素材
在線(xiàn)咨詢(xún)
聯(lián)系電話(huà):
工作時(shí)間:8:00-17:30